2019年11月26日 星期二

再擴大納入A股?MSCI開四條件

https://news.cnyes.com/news/id/4416507


再擴大納入A股?MSCI開四條件


今 (27) 晨 MSCI 發布新聞稿表示,MSCI 已經順利完成最後階段 A 股納入作業。而 A 股要更進一步納入 MSCI 指數之前,MSCI 需要進行公開諮詢,並根據解決國際機構投資人強調的剩餘市場准入各項改革進展進行審查。

在 MSCI 最近與法人溝通中,投資人強調有必要在考慮進一步納入之前解決以下的四大問題。

一. 風險對沖和衍生性商品工具的取得:

國際機構投資人需要取得「具流動性」的在岸及離岸指數期貨和選擇權,以擴大其在中國的配置並管理其風險缺口。指數期貨和選擇權是全球投資人的重要風險管理工具,在像中國這樣複雜、深度和層次多樣的股票市場而言特別重要。
二. 中國 A 股較短的結算週期:
國際機構投資人強調,他們在應對中國 A 股較短的結算週期時仍面臨重大的營運挑戰和風險。中國 A 股目前採用的是 T+0/T+1 的非貨銀對付的交割結算制度。相比之下,MSCI ACWI 中的大多數市場目前以 T+2 或 T+3 貨銀對付 (即一手交錢一手交貨) 的交割結算週期運作。
三. 是陸股通的交易假期安排:
國際機構投資人擔心中國在岸證券交易所與陸股通假期之間並不一致。鑑於目前大多數全球機構投資人都依賴陸股通作為投資中國 A 股的主要管道,重要的是對目前的交易假期制度進行審查,把投資過程中的不必要摩擦減至最少。
四. 在陸股通中形成有效的綜合交易機制:
許多大型基金經理人和經紀商強調對有效運轉的綜合交易機制的迫切需求。代表多個終端客戶帳戶進行統一下單交易的能力對於幫助國際機構投資人在投資過程中實現最佳執行和降低操作風險至關重要。
MSCI 表示,只有中國解決上述所有問題,MSCI 才會就進一步將中國 A 股納入 MSCI 指數的議題展開公開諮詢,以繼續促進國際投資。

2019年11月8日 星期五

【好書精讀】北京成功應對經濟危機的同時...也透露了弱點(下)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12973/4143987



【好書精讀】北京成功應對經濟危機的同時...也透露了弱點(下)

2019-11-08 07:30經濟日報 文/Adam Tooze

其實,美國幫了一把…

對葉倫和聯準會而言,這是難以抉擇的兩難困境。歷經2013年的「縮減恐慌」之後,聯準會特別關注升息對新興市場的後續影響。但是美國經濟已步向充分就業狀態,因此聯準會希望脫離零利率,未來出現經濟衰退時才有操作空間。且整體來看,要求利率「正常化」的呼聲持續不斷。如今,阻礙利率正常化的因素來自中國貨幣危機。2013年時聯準會關注的焦點是美國經濟,如今他們是否應當將焦點轉向中國?(延伸閱讀:會員專屬/北京成功應對經濟危機的同時...也透露了弱點(上)
2015年9月召開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會議時,聯準會已無法再迴避問題。絕大多數分析師預期聯準會升息1碼。但隨後發生令人震驚的消息:人民幣大貶,上證再次下跌。儘管聯準會命令有其限制性,但他們無法不去正視中國危機可能產生的威脅。8月24日,美國道瓊指數下跌1,000點,聯準會決定收手,暫停美國貨幣政策正常化的計畫。葉倫公開說明聯準會的考量,中國的穩定是關鍵。
 

剩餘的活動金幣 2650 枚

免費活動金幣僅能作為灌溉新聞使用,不能折現、亦不能另作其他用途。參與贊助後,可以參加活動抽獎,並成為 udn 產品的搶先使用者。
贊助好新聞
如何使用金幣灌溉新聞
在2015年9月18日記者會上,葉倫解釋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的決定。根據記者統計,記者會上葉倫提到中國六次,提到「全球」因素有十次。中國危機將會對美國本土市場產生回溢(spillback)效應,不容忽視。中國通貨緊縮勢必會衝擊全球經濟,因此聯準會沒有必要在此時調升利率,讓情況更加惡化。
對北京政府而言,聯準會的自制讓他們鬆了一口氣。北京政府認同聯準會提出的相互依存說法。2015年10月,中國財政部長樓繼偉在國際貨幣基金會議上冒失的說道,聯準會不能升息,因為中國正面臨危險。
「美國還未到升息的時機,且基於全球責任,聯準會不能升息。」樓繼偉說。在美國,焦慮的市場觀察家立即指出,葉倫依據中國情況調整美國政策,更讓人難以準確預測聯準會的下一步行動。
2015年12月,由於美國勞動市場持續改善,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決定升息,這是自2006年以來的首度升息。葉倫的宣布明確顯示,聯準會希望傳達出經濟穩定復甦的訊息。但是美國兩大黨的看法卻出現嚴重分歧。2015年12月,聯準會終於讓利率走向正常化,投資人如釋重負。但隨後中國和新興市場的不確定性升高,同時油價暴跌。
2016年初,市場開始出現拋售潮。2月中,標普指數下跌11%。到了夏天時,市場因為英國脫歐因素再度出現拋售潮,聯準會再次暫停升息。2016年11月,所有人急於探究為何希拉蕊會敗選,卻忽略美國經濟面臨的緊張情勢。市場不確定性依舊存在,因此聯準會認為,升息並非是安全的做法。直到年底,「川普衝擊」全面發酵,再加上通貨緊縮的疑慮消除,聯準會決定放手升息。
中國商業與金融整合的程度已經達到令人吃驚的程度,這背後代表的含義令人憂心。美聯社
中國商業與金融整合的程度已經達到令人吃驚的程度,這背後代表的含義令人憂心。美聯社

安度危機後 不代表能掉以輕心

儘管2015至2016年全球避免危機的發生,但危險依舊持續升高。如果回到2008年之前,「中國危機」引爆的可能性相當高。不過,當時觀察家擔憂的是,中國的外匯存底操盤手有可能大量拋售美元計價的資產。眼看著風暴烏雲壓頂,穩定中國市場成為鮑爾森領導的財政部的優先要務,鮑爾森甚至願意付出高昂的政治代價來達到目的。布拉德‧賽澤的妙語如珠完全切中要害:房利美與房地美「與中國關係太過密切而不能倒。」將這些房貸機構國有化或許可以避免大西洋和中國危機同時引爆,但後果不堪設想。
鮑爾森的金融外交也凸顯出一項重要的事實:在2008年,管理中美金融關係仍屬於政府間關係。然而在2015至2016年間,不僅中國有風險,而且移出資金的是民間企業與投資人。不到十年的時間,中國商業與金融整合的程度已經達到令人吃驚的程度,這背後代表的含義令人憂心。
各國政府面臨的挑戰異常艱鉅。不論是民間金融與政府財政,均受到危機波及,陷入惡性循環之中。銀行破產迫使丟盡顏面的政府不得不出手干預,拯救民間財團。聯準會提供流動性,跨海援救其他國家的銀行。
美國財政部和聯準會以資本主義機制穩定市場的應變措施可以說相當成功。它們的目的是提升銀行的生存能力,如今他們不僅達成原先的目標,同時為全球以美元計價的金融體系、歐洲與新興市場提供需要的流動性與貨幣刺激政策。但也更加凸顯出民主黨未能將當年成功化解金融危機的成就,善加運用到政治領域上。事實上,不僅問題資產紓困計畫與紓困方案被汙名化,聯準會也失去正當性。

金融危機陰魂不散…美退出國際事務

2008年金融危機的陰影至今仍揮之不去,在2016年的總統大選,選民做出明確的裁決。隨著川普當上總統、共和黨取得國會多數,美國政治系統是否會持續支持全球化運作的基本制度,如今已成為開放性問題。
隨著美國逐漸退出國際事務,或許有人認為歐元可以是另一個選擇。但是由於歐洲央行的失敗,德國與法國另行擬定可行的抵抗危機策略,反而使得2010至2015年間,歐元成為全球經濟的危險與不穩定源頭。
如果歐洲成功度過危機,有很大部分是因為外部的壓力與援助。原本應該採取的必要措施,長期以來遭到歐元區最強勢的德國強烈反對,讓人感到不安。
談到全球經濟治理,中國和其他20國集團成員不認為歐洲會是可靠的好夥伴,它們不斷質疑歐洲究竟要怎麼做?德國可能會回應說,它們在教導各國遵循紀律,在因應未來的全球競爭上做好萬全準備。但是當希臘、愛爾蘭、葡萄牙、西班牙和義大利等多個國家紛紛面臨危機即將引爆的危險時,強調紀律有何意義?
2017年5月,面對川普外交政策引發的混亂,梅克爾慷慨激昂地呼籲歐洲必須走自己的路。然而,2017年大選後,德國是否還能持續支持類似的計畫,如今成了一大問號。
當然,跨大西洋關係並非僅建立在金錢之上。這當中還包括深層的文化、政治、外交與軍事關係。在東亞,美國的聯盟體系組織鬆散,西方並未完全贏得冷戰的勝利。中國經濟的崛起代表共產黨的勝利。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人懷疑與中國密切合作、建立全球經濟治理制度的可能性偏低的根本原因。與南韓、日本與歐洲不同的是,中國並沒有附屬於美國全球網絡的一部分。
當美國2008年擴大換匯協議時,實施地區的經濟活動不受政治干預、但是存在有深層的權力關係。然而,中國的海外投資多半帶有政治性目的,國營企業扮演的角色讓人懷有戒心,因此很難與其他國家形成共通的經濟利益,例如:聯準會有正當理由為了解決歐洲危機而擴大換匯協議。此外,基於過去西方國家與東歐國家接觸的經驗,華府與歐洲是否有能力在地緣政治情勢緊張的地區成功執行金融外交,很難讓人抱持樂觀態度。
因此,不需要期待聯準會與中國人民銀行密切合作的可能性。不過,長期以來西方國家強烈批評,中國的外匯存底主要是靠著金融與外匯管制累積。如今中國重新緊縮外匯管制,成功阻止外匯存底的流失。不過就經濟面而言,這項政策只獲得部分成功。
另一方面,中國正陷入內部的權力鬥爭,菁英首要考量的是自身財富的安全,政府領導階層則是希望維穩。金融風險依舊居高不下。正如同偉大的經濟學家阿巴‧勒納(Abba Lerner)曾刻薄地評論道:「經濟學將解決政治問題視為領域範圍,因此贏得社會科學之后的頭銜。」但中國政治經濟的未來以及與西方國家之間的關係,並不屬於經濟學的範疇。
一度有個普遍的看法認為,如今我們生活在後民主時代或後政治時代,政治發展竟能產生如...
一度有個普遍的看法認為,如今我們生活在後民主時代或後政治時代,政治發展竟能產生如此重大的影響力,實在令人意外。美聯社

政治影響不能忽略

2015至2016年間,中國事件讓人聯想到另一個重要主題。即使像中國這般有能力、訊息充分的政府,經濟衰退依舊來得突然,令人猝不及防。所有用來描述2007年以來發生的所有事情,或是任何威脅全球金融體系事件的字眼,全都指向一件事:全球整合不僅會緩慢地產生結構性壓力,同時會導致瞬間斷裂。
但是,這些事件不能完全歸因於結構性原因,也無法透過法律加以規範。這些危機難以預測,也無法事先定義。他們無法被預知,而且通常複雜難解。危機的發生多半情況緊急,需要外力出手干預,需要具體的行動。
若要理解這些時刻,不妨將其視為緊急事件或是救火隊。負責危機處理的官員常會脫口說出許多軍事用語:最大力量、鮑威爾信條、震懾戰術、大型火箭筒。不過,也有人認為,真正需要的是無形而且容易發揮影響力的理念、政治領導力和行動。這需要擬定計畫和方案、整合各方支持力量、共同抵禦反對勢力。
自2007年以來,金融危機的規模使民主政治與資本主義治理需求間的關係變得更加緊張。從全民均受波及的金融危機、民選領導人對於政策的完全掌控,到危機發生時不同政黨試圖在兩者間居中斡旋,都可以明顯看到這種緊張關係;甚至是。他們提出的方案、展現的凝聚力與動員支持者的能力,不斷受到考驗,最終發現都沒有效果。在許多國家,溫和左派勢力遭到淘汰,特別是希臘和法國。他們因無力採取建設性的行動解決歐元區危機而付出代價。

危機已安然度過 真的嗎?

2017年,向來被認為已安然度過危機、受傷程度最輕微的德國舉行國會大選,兩大政黨的支持度創下歷史新低。在美國和英國,主流右派政黨面臨嚴重的黨內分裂。在英國導致脫歐派贏得公投;在美國則是共和黨的分裂愈演愈烈,影響更是深遠。原本共和黨帶領著一支令人刮目相看的勝選大軍、掌控著凡事不擇手段的媒體機器,同時擁有源源不絕的募資資源。但是就過去十年的紀錄來看,他們的立法成績乏善可陳,無法有效地與政府合作。
一度有個普遍的看法認為,如今我們生活在後民主時代或後政治時代,政治發展竟能產生如此重大的影響力,實在令人意外。像是金融市場等複雜的社會系統,或是類似現代政府與跨政府系統等組織,憑藉龐大的影響力,難以被摧毀。但如今我們不禁要懷疑,他們是否真的經得起政治機構、決策或辯論的考驗。我們質疑,技術官僚在各地先發制人、四處篡位,而且他們有充分理由這麼做。在描述這些系統的運作時,我們大可透過各種方法刻意避開政治因素不談。
但是,如果像這樣的歷史紀錄是為了某個目的而存在,那麼這個目的便是:讓外界知道類似描述的貧乏。
政治選擇、意識形態和代理人無所不在,而且嚴重影響最後的結果。他們不僅是干擾因素,特別是當大型「系統」、「機器」和財務工程機制因為運作失靈而引發極端不穩定與意外事件時,他們的回應就變得非常重要。
成功與失敗、穩定與危機,取決於特定時刻的選擇。當我們指稱「雷曼兄弟時刻」,其背後代表特定的意義。除此之外還有許多意義特殊的名詞,像是多維爾、2011年的坎城、「盡一切可能」,更別提英國脫歐公投或是令人跌破眼鏡的美國2016年總統大選。

本文摘自《崩盤:金融海嘯十年後,從經濟危機到後真相政治的不穩定世界》,由八旗出版社授權刊出。
延伸閱讀》

2019年11月1日 星期五

有用部落格一覽

https://www.britishlibrary.cn/zh-hk/articles/mu-xin-stream-of-consciousness/


https://consciousness-popsci.blogspot.com/2016/10/war-on-drug-history.html?m=1

2019年10月31日 星期四

台灣旅遊人數創新高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91031003013-260410

射頻技術

https://garysu1104.blogspot.com/2019/01/blog-post_94.html?m=1

2019年10月28日 星期一

5G成投資顯學 投信推5G主題ETF拚場

評論:

這種的買到很容易漲一波,

可是台灣這種小地方,很容易暴漲以後,大家就賣出來。

而且第五代電信行動網路要靠各類應用才有前途,
譬如物聯網要跟著上來搭配運用,所以想像式的成長成分比較大,實際要看看。

學理工科的朋友,

如果熟這類科技產業特性跟股票市場表現,在賣點應該會比較有把握。

很多科技產業都是炒作一陣子,然後就很不一定,
譬如兩千年的網際網路業就是這樣,後來變成泡沫。

= = = = = = = = 

https://udn.com/news/story/7240/4128626

5G成投資顯學 投信推5G主題ETF拚場

2019-10-27 14:49中央社 台北27日電

5G世代來臨,即將牽動全球科技產業新世代的大變革,更將引領全球經濟走向,各國、企業均爭相卡位,美中貿易戰即被視為科技大戰的開端,迎接5G紅利,投信推5G主題ETF拚場。

繼網路、智慧手機之後,5G由於牽動的產業鏈相當龐大,同時也是串連AI(人工智慧)、IoT(物聯網)、自動駕駛等新世代發展的重要幹道,近年以來已成為投資顯學,帶動相關供應鏈產業包括半導體、散熱、砷化鎵等成為2019年當紅明星產業。

受國內半導體先進製程的發威,台灣半導體產業在一片不景氣中開出紅盤,超越韓國成世界第一。根據9月份SEMI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公布的最新報告顯示,2019年台灣半導體製造新設備出貨以49%成長位居第一,設備的投資更將以21.1%成長率超越韓國、躍居世界第一。

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2330)總裁魏哲家在17日的法說會上宣布,由於5G動能較預期強勁,上修明年5G手機滲透率預估,由原先的個位數百分比,上調至15%,也因需求強勁,調升今年資本支出金額至140億至150億美元,調幅近4成,為5G產業的光茫再添強度。

法人分析,5G不只應用在消費端,企業端更將全面採用高速的5G技術,使社會型態出現巨幅轉變。根據IHS Markit估計,5G時代到來,可望為全球創造2200萬個工作機會,至2035年的總產值上探12.3兆美元,相當於目前台灣GDP的20倍規模,未來潛力不言可喻。

法人表示,5G的3大特色包括1.超高速:每秒傳輸1至10Gbps(下載1部2小時影片只要3秒鐘)。2.低延遲:回應時間只需1毫秒(0.001秒)3.大連結:每平方公里可以做100萬個連結(連結數是目前的100倍,真正的萬物互聯)。

專家指出,回顧過去從2G到3G、4G年代,通訊科技發展的商機大概都是歷經從初期基礎建設布建、商轉推廣、成熟爆發期3大階段,每一世代通訊規格大約皆歷經10年時間更迭,由於每一代都有應用創新突破,每每帶來龐大的基礎建設與商業應用服務需求。

看好新一代通訊技術,全球市場競相推出5G主題式基金,包括美國已經掛牌代號「FIVG」的Defiance未來世代連通性ETF、「NXTG」的First Trust Indxx NextGETF。

大陸不久前推出投資當地首檔5G概念股的「華夏中證5G通信主題ETF」,上市3天累計成交額近10億人民幣,市場反應火熱,為了迎接5G大世代,台灣投信業者也紛紛推出相關ETF;其中,ETF龍頭元大投信將推出國內首檔聚焦未來通訊5G營收主題ETF-「元大全球未來通訊ETF」,國泰投信也趁勢主打「要搶搭最上游5G商機,就要鎖定費城半導體ETF」。

法人表示,5G主題正在成為資本市場最受矚目的焦點,相關投資工具也受到投資者追捧,相信未來會有更多5G相關議題的基金及ETF將陸續上市拚場。

2019年10月12日 星期六

人盡其才,貨暢其流。 三民主義就是一種發財主義。 人進來,貨出去,高雄發大財。

韓國瑜現象是一個台灣民間現象,全球化之下,很多工廠工作移往大陸,本地勞工失業,
日子過得不好,反映出的怨氣現象,大陸稱為(農)民間起義,
韓國瑜就是搭上這個風潮,所以他的群眾集會人數特別多。

工廠往大陸移動的話,工廠的工作沒著落,就希望大陸的觀光客或工作機會能放一些給台灣。

當然,台灣要長期靠大陸補貼恐怕不實際,這也是台灣人會對大陸有敵對心態或仇視心態的另一緣故。

川普也是靠這緣故當選。

所以川普上台第一個找中國開刀(建築關稅壁壘),不是沒有原因的,你常看外國新聞,應該也知道此事。

他可沒有要找中國打仗。

Make American Great, again. 這個意思是先把工作機會拿回來,因為適合這批人的工作機會就那麼多,不從中國手上搶回來,他要去哪裡找工作機會給這些人。

韓撿到這批人,方法是口號喊人進來,貨出去,高雄發大財。
唱國民黨軍歌,夜襲 (youtube 可以找一下),
所謂赤膊上陣,
(這典故在網路上有,中國很多東西不錯,從這裡就可看出來,馬克思寫的斯巴達克斯也講這個東西,)。
恢復往日國民黨統治下的榮光。
作法是先從大陸跟東南亞推銷水果先作。大概到目前為止是這樣。

但是時代背景變化大,以前是沒個人電腦的時代,這批人的想法懷舊念舊,其實也有點不現實。
所以韓的民調數字昇不起來,中間選民不喜歡或不習慣穿草鞋的皇帝,
特別是那位皇帝身邊全是流寇。
但是支持韓的那群人可是穿草鞋的甚至還脫赤腳,
不管韓有沒有當選,這批人可不好惹。

不管誰當下任總統,這個問題都要多注意。脫赤腳的會殺人放火不稀奇。

可以看一下:

人盡其才,貨暢其流。 三民主義就是一種發財主義。
人進來,貨出去,高雄發大財。
有沒有很像,這都是孫文總理當年說的話。
現在換一下,就變成韓國瑜的話。
韓當年念政大東亞所,念過共產黨史,也唸過國民黨史,
這些話跑出來很正常,當年孫總理就是這樣講的。

"這個論壇的内容太偏向大陸鷹派了啦"
請問你說 Mobile01 的會員偏向大陸鷹派?

有點看不懂,你是說 Mobile01 的會員希望大陸打過來? 還是其他的意思?
嘿嘿。一下看不懂?

介紹幾個台灣智庫:

政大國關中心:
https://iir.nccu.edu.tw/main.php
(以前會接受台灣政府的委託作報告,算御用單位,以前委託的政府層級都是總統身邊的單位,現在缺錢,全世界智庫都在找錢,所以也是想找找需要調研報告的單位來出售用他們的智慧寫出來的報告,
有沒有攬到生意,不知。呵呵)
當年會俄語,優先錄取,聽說進去從早到晚聽俄語廣播。要寫俄國政經報告。
從這件事,你就知道這單位......。

國政基金會
https://www.npf.org.tw/

海峽評論
https://www.haixia-info.com/
這份雜誌很特殊,當年的國民黨右派大老私人興辦的雜誌,
但是也有偏向國民黨左派的觀點,甚至到最後有位陳映真先生發表文章,
陳先生到最後算偏共產黨觀點的統派。
特殊的地方在他們講的東西沒什麼錯,但是國民黨不喜歡,共產黨也不喜歡,民進黨更別提了。
你看了就知道。
其實,這就是所謂書生論政,知識分子的良心,在他們是這樣看的。


夏潮基金會China Tide Foundation
www.chinatide.org

陳映真生前留下的基金會,作促進兩岸學子交流的工作。
陳先生後來回大陸養病,現在不在了。
他對大陸改革開放以後,產生的紙醉金迷,資本主義現象很失望。
這就是為什麼共產黨不喜歡他的緣故。
其實這個人的想法才真的是共產主義。


= = = = = = = = =

以下這個版本是最經典的版本,彩色片,想辦法去找來看一看。
不過,共產黨現在坐天下,也不喜歡老百姓看這個版本。

毛主席為什麼要以階級鬥爭為綱,防範資本主義復辟。
他知道有一天會這樣,所以他活著一天,就不會讓這現象發生。
儘管那個方法好可怕,可是為了要達到公產主義的天堂,不管作什麼都值得。
戰友一個一個被他幹掉也值得。
只有一個人奇蹟似的活下來,周總理。
那個爐火純青的功力,千古無人能及,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宰相,這位算第一名,
特別是這位宰相是打天下時期的老戰友宰相。
開國功臣老戰友當宰相,可以當一輩子,有驚無險,關關難過又過得很漂亮,周總理可說為歷代宰相之首。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A2%A8%E9%9B%B2%E7%BE%A3%E8%8B%B1%E6%9C%83

萬夫莫敵

基本資料

導演 史丹利·庫柏力克

安東尼·曼(未掛名)

監製 Edward Lewis

寇克·道格拉斯(執行)

劇本 達爾頓·特朗勃

原著 Howard Fast的Spartacus

旁白 Vic Perrin

主演 寇克·道格拉斯

羅蘭士·奧利花

皮特·烏斯蒂諾夫

John Gavin

珍·西蒙絲

查爾斯·勞頓

東尼·柯蒂斯

配樂 亞歷克士·諾斯

攝影 Russell Metty

史丹利·庫柏力克(未掛名)

剪輯 Robert Lawrence

片長 184分鐘

產地 美國

語言 英語

上映及發行

上映日期

1960年10月7日

發行商 環球影業

預算 $1千2百萬

票房 $60,000,000

各地片名

中國大陸 斯巴達克斯

香港 風雲群英會

臺灣 萬夫莫敵

《萬夫莫敵》(英語:Spartacus,中國大陸譯《斯巴達克斯》,香港譯《風雲群英會》)是一套1960年的美國傳記片,由史丹利·庫柏力克執導,寇克·道格拉斯等主演。電影以斯巴達克斯的經歷為藍本,描述他率領奴隸起義對抗羅馬人的故事。獲得金球獎最佳戲劇類影片。保守派影視如90年代著名青少年電影"獨領風騷"等喜歡將此片說成是同性戀者所愛好,以減少佔人口多數的異性戀者觀看此反抗奴役的經典電影。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91006000186-260302
看得出來大陸按照自己的步調往前走, 不耐煩了。


個人覺得這個論壇的内容太偏向大陸鷹派了啦,我認爲大陸對收攬台灣民衆民心還是抱希望的。至少我個人在油管經常會看到台灣人在大陸發的vlog,雖然他們的政治態度多半也不是什麽統派,我都會想如果台灣更多人來瞭解大陸,至少能瞭解這裏并不是什麽龍潭虎穴,增進互信合作,這就很有利兩岸共同發展了。不過根據我的觀察理解,大陸確實很久以前就對當今KMT完全不抱希望了,實在太爛,而且早已偏離中國國民黨的精神。

2019年10月11日 星期五

「中壢李姓客倌」:民主政治思想的三個關鍵字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8022/3084911

「中壢李姓客倌」:民主政治思想的三個關鍵字

二谷13 Apr, 2018


講到政治,很多人會說自己是中立理性選民。但這句話非常空泛,聽的人不知道聽到了什麼,講的人也不知道自己在講什麼,久而久之,這句話就變成「幹話」,甚至被鄉民用諧音改成「中壢李姓客倌」,凸顯出這句話涵義之薄弱和不確定。

不過,事實上,人類歷史上關於民主政治思想的主要發展和進步,都是圍繞在「中立」、「理性」與「選民」此三個概念以及相關的理論所發展出來的。

當民主徒具虛名

在民主政治裡,投票者被稱為「選民」,每個人都能投票,但是不成熟的民主政治裡「都能投票」常常變成「只能投票」——每個選民都能投票但只能投票選出議員,其他事情全管不著——這是議會政治的缺陷。

議會政治原本的設計是選賢與能,選民把政治權力讓渡給代議士和民選行政首長代為執行,相較於最早的民主制度「直接民主」來說,代議制度通常被稱為「代議民主」或「間接民主」。比起「直接民主」來說,代議民主更有效率,而且可以避免眾愚現象造成暴民統治(Mob rule)。

但代議政治的缺點在幾百年的運作以後逐漸浮現,代議士和民選官員遭到少數人壟斷,壟斷又和血統、階級、資本相結合,其結果就是大多數政治人物都是社會上層階級中權貴集團的一份子,代表權(包括立法權和行政權)成為少數人的禁臠、囊中物,甚至造成政二代、政三代這樣的「世襲政治」。壟斷和世襲政治一旦形成,民主就徒具虛名,只剩下空殼,於民主的實踐上力有未逮。

廿世紀以來,先進國家普遍從封建帝制轉為民主,但也有不少失敗的案例。失敗民主的代表例子有三個,第一個是納粹利用「威瑪憲法」保障小黨、偏向多黨林立的制度設計,鼓動德國社會中的反共情緒,利用德國社會在一戰後對政爭迭起、外交無力、經濟衰退的弱勢政府的不滿,鼓吹社會上對「強大」的期待,從而攫取了德國政體中的一切權力,將德國帶往覆滅的邊緣。

失敗的第二個例子是共產黨革命後建立的人民民主專政,理論上共產黨聲稱所有權力都永遠屬於底層工農大眾,但事實上這權力僅只屬於共產黨人,一般人民無法監督共產黨,共產黨人也無法監督掌權者,造成極權統治的結果。

失敗的第三個例子是以美國為代表的「民主僵化」與「金權政治」,掌握華盛頓政治權力的政客們,受到資本家金權的影響,逐漸脫離原本的草根代表性,政策偏向於資本家而非小市民的利益。政治成為一小撮人,包括資本家、菁英分子、城市頂層階級利益交換的場域,不僅偏離了基層民意,甚至同樣出現「政治繼承」、「政治壟斷」與「威權統治」的現象。例如羅斯福家族、甘乃迪家族、布希家族甚至柯林頓家族都和資本家結盟,華府政客逐漸忽略中西部底層民眾,造成川普這種帶有強烈威權性格的、自身就是資本家的民粹領袖的出現。

針對這些「民主的失敗」,思想家們提出第三種民主制度,在「直接民主」與「代議民主」之外的第三種民主,也就是「審議民主」。近年來在台灣常常被提到的「參與式民主」,就是審議民主的一個應用面向。

審議民主的思想,到目前為止,最重要的建構者是哈伯馬斯,他在1980~90年代,也就是歐盟逐漸成型的同時,提出了「審議民主」的理論架構體系,這個體系也成為歐盟政治體制的基礎。

審議民主的概念主要在於「深度參與」,也就是將議員(代議士)原本擁有的「定期全權委任」的權力改為部份委任,將投票數人頭改成「審議」之後的共識決。在人類社會現有的政治體制之中,歐盟的制度是最接近「審議民主」的。所以也有人把哈伯馬斯稱為「歐盟之父之一」。(關於這一點,其實不用太認真,因為有很多人都被稱為歐盟的奠基者、建造者、歐盟之父,可以說歐盟有數不盡的爸爸)

政治是理性的?

談完民主如何徒具虛名後,接著我們來談政治活動中經常可見的「理性」宣稱。

理性通常被認為是一種「辨識真理的能力」,代表性的思想體系就是科學,大多數人都同意科學是「理性的」,因為科學有客觀的標準,嚴謹的程序,並且不受現實利益的影響。

但事實上「科學」究竟是什麼?長久以來也都存在著許多誤解和扭曲。例如說,大多數人認為「經驗法則」是科學的基礎,從現實世界中累積經驗,梳理經驗,總結經驗,得到的結果就是「科學」。但這樣的概念已經受到挑戰,例如「天鵝是白色的」這句話是不是科學?在黑天鵝發現之前這句話是正確的,但在黑天鵝發現之後這句話就被推翻了。那這句話是否還是科學?是否還是真理?是否是「理性的結果」?

十八世紀的大思想家康德,對理性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他提出了「價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概念,將理性區分為兩種,並且對這兩種理性的本質以及彼此的關係做了詳細的思想考察。他的理論,對科學和哲學都有巨大的影響,同時也對政治、民主等等制度造成了本質上的改變。但同樣的,人類在政治實踐上依據「理性」與「科學」所建構出來的各種民主制度時,皆面臨了上述所說的「三種失敗」。這讓許多思想家開始再度思考「科學」和「理性」的意義。

關於「科學」與「經驗法則」,卡爾波普(Karl Popper)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他認為,所謂的「經驗法則」是不完善的,不能支持「科學」的成立。他提出了「證偽」的概念,也就是人類所提出理論必須能夠被「證偽」才是科學,而被「證偽」之前的種種科學研究成果,應該被視為「成功的假設」。例如說,天鵝是白色的這件事,可以被黑天鵝的存在所證偽,所以這句話是科學的,是成功的假設,可以作為人類據以行動的準則,但僅只限於證偽事件發生之前。

這樣的概念應用在政治社會上,就形成了卡爾波普的「開放社會」的理念體系。在過去,政治思想家在提出一個理念時,都宣稱(並且被視為)這樣的理論是「理性的成果」、「經驗的結晶」、「科學的結論」、「無可懷疑的真理」,然後主張依據這個「真理」來改造社會,造福人類。但波普否定了這種概念,他認為,政治理論如果是科學的,就必須能夠被證偽,而在證偽發生之前,這些理論雖然可以用來改造社會,但並非不可質疑的「真理」,僅只是「假設」。

因此,波普認為,最重要的是社會必須保持「開放」,不能拒絕質疑和檢驗,那些堅持「我是對的」、「我相信的這一套是真理」,不容許他人質疑的人,是開放社會的敵人。

在波普的開放社會概念之後,哈伯馬斯又提出了「第三種理性」,他稱之為「溝通理性」。也就是在追求社會的真理、探討政治的理性和制度時,參與者必須具備溝通的理性,只有良好的溝通理性,才能讓溝通發生效果,達成目標,讓人類更接近「科學」、「理性」的政治。

公平正義的內涵

最後一個要探討的概念是由「中立」這個辭彙延伸出來的公平、正義的概念。公平正義一直是理想政治所追求的目標,但公平正義的內涵到底是什麼?什麼樣的規則才是公平?什麼樣的做法才是正義?這件事和「民主」、「理性」同樣是人類思想歷史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十八、九世紀的英國思想家邊沁提出了「效益主義」(早期翻譯為功利主義),他認為(在政治上)能夠達成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的,就是正確的選擇。也就是說,政府的施政必須追求「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利益」,以此為唯一判准,任何決定都必須以「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利益」為目的,不能僅以少數人的主觀認定或者甚至以部份人的私利為目的。

相對於邊沁的,是康德的道德義務論。康德認為,只有遵從純粹的理性,才能避免判斷力的錯誤,從而得出最正確的結果。而實踐這種理性思考的結論,是道德的義務。

這兩種概念的衝突,表現在「電車難題」上。遵循效益主義的人認為,殺死一個人拯救五個人是正確的選擇,而道德義務論者則認為,殺死無辜的人是不對的,就算能夠拯救更多人也不行,救人有很多方法,但絕不能殺人,否則醫院裡可能天天上演「放棄一個剛送進來的車禍傷者,將他的器官移植給其他許多個即將死亡的重病患者」這樣的事情了。

七零年代,羅爾斯提出了他的《正義論》,對於效益主義和道德義務論提出許多批判和修正,他提出了一個新的「正義觀」。他批判了許多人習以為常的「公平正義」概念,例如說「讓所有人處在相同的起跑點上」,大多數人認為這是社會公平與否的一個重要條件,但羅爾斯認為這個概念是錯誤的,在許多狀況下,社會必須建立「反向歧視」,讓某些人站在更前面,或者更早起跑,才是公平正義。而評斷「公平正義」的依據,不能僅由效益主義或者道德義務來決定,而是依據「所有人」的共同意志來決定。

這樣的概念,和羅爾斯身處的美國社會狀態有很大的關連。對內來說,美國是一個鬆散的、幅員廣大、文化多元的「弱」的權力分散的政治體系,個人主義是主流思想,各州甚至各郡、各市政府,在自治上擁有不亞於聯邦政府的權力,而個人權力又可以和政府權力抗衡。但美國在政治上面臨的問題,例如墮胎、槍枝、同性婚姻等等,又必須透過所有人的溝通以求共識。如果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各自生活,那麼溝通的必要性從何而來?

關於這些社會建構、政治建構的問題,德沃金提出了「社群主義」作為社會追求共識、遵守共識的理論基礎。德沃金認為,個人主義應用的範圍僅能限縮於一個相對較小的範疇,在法律、政治、民主制度等等領域,個體之間必須有「社群」的自覺,必須有共同生活的認知,並且據此以建立整個社會的內在架構。

類似的建構模型,出現在安德森 1983 年出版的《想像的共同體》一書之中,相較於德沃金從美國社會內部進行觀察,安德森則是由東南亞社會的外部進行觀察,在印尼、泰國、越南等國家於二次大戰後所進行的「建構」——包括國家、社會、文化——的建構過程中,安德森透過深入而銳利的觀察,建立了他的民族主義理論,改變甚至推翻了工業革命以來對「民族」以及「民族國家」的想像和認知。

結語

以上是關於「民主」、「理性」、「公平」的近代思想的簡略概述。這些思想家的各種主張之間,彼此也有共通性、互相影響和交流。例如說,德沃金的社群主義和波普主張的「開放社會」對公共意見的形成過程的設想是類似的。安德森對民族主義的破解和重建對歐洲各國由對抗轉為聯盟的過程也是有影響的。哈伯馬斯的溝通理性、審議民主,和羅爾斯對於公平正義的真相的探討也是互通的。

聽完這些,你是否對「中立理性選民」或者「中壢李姓選民」有了不一樣的想法呢?